近日,《自然》(Nature)旗下期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影响因子9.2,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管武太/张世海团队的研究论文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Extracellular Vesicles Mitigate Mammary Gland Ferroptosis via the Gut-Mammary Gland Axis。该研究阐明了肠源嗜淀粉乳杆菌通过细胞外囊泡的介导作用,向乳腺上皮细胞膜上富集单不饱和脂肪酸,从而增强乳腺上皮细胞的铁死亡抵抗能力,减轻氧化应激对母畜泌乳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微生物调控泌乳障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我国南方高温高湿的养猪环境中,热应激已成为制约母猪生产性能的首要难题。持续高温会显著升高母猪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过量活性氧(ROS)不仅诱导脂质过氧化,还触发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累积为标志的铁死亡,导致乳腺上皮细胞死亡率提高。乳腺结构受损后,母猪泌乳量与乳品质同步下滑,直接降低仔猪哺乳期日增重,对其后续生长发育造成长远影响。肠道微生物作为动物的“第二基因组”,可通过代谢产物、免疫调节和神经-内分泌通路形成“肠-乳腺轴”,在乳腺抗氧化防御和泌乳功能维持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是微生物来源的细胞外囊泡(BEVs),能够跨越生物屏障,精准递送信号分子,调节宿主细胞的抗氧化体系和铁死亡敏感性。因此,阐明热应激-氧化应激-铁死亡的病理链条,并解析肠道微生物及其BEVs在缓解乳腺铁死亡、维持泌乳性能中的作用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母猪热应激损伤的新调控靶点,也为开发益生菌制剂、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显著的生产应用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应激可激活铁死亡通路,削弱乳腺脂质合成与转运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嗜淀粉乳杆菌在肠道中释放的细胞外囊泡通过“肠道-乳腺轴”运输至乳腺,随后释放囊泡中的脂肪酸进入乳腺上皮细胞,提高细胞膜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而增强细胞对铁死亡的抵御能力。该机制通过提升乳腺的脂质合成与转运效率,有效缓解了氧化应激诱导的母畜泌乳性能下降。
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动物科学学院硕士生张倩姿,通讯作者为张世海副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300700和2024YFD130100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1515012098)、广州市科技计划(202102020056)以及温氏科学与创新中心人才计划(SCAU)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22-025-00752-4
文图/动物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