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州南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校党委书记李凤亮受邀参加以“‘民生为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在田野里解民生之需,在乡土中答振兴之问》的主旨演讲。

李凤亮结合学校“一块试验田、一片生态林、一张服务网”的办学实践,围绕强国担当的时与势、新质导向的研与育、在地服务的行与效,从“正气、才气、地气”三个维度阐释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路径,展现了乡村振兴舞台上农业高校的可为、善为与有为。
李凤亮指出,农业高校“可为”的底气根植于“实业救国、农业兴邦”的育人正气。作为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角色不断被重塑,农业高校既要做“历史的传承者”,扎根中国大地,赓续文明根脉,更要做“改革的破局者”,瞄准世界前沿,引领教育变革,在服务重大发展战略中,坚定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人才培养的范式革新,体现了农业高校“善为”的育人才气。李凤亮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农业高校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要以研定向,以育为本,构建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教学实践、场景应用有机衔接,推动科教协同与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农林人才,实现教育的“智”、科技的“力”和人才的“能”三者有效聚合。
李凤亮表示,农业高校“有为”的豪气来自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以服务区域发展促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要去行业化谋新、再行业化谋深、跨行业化谋远,通过深化“农业+”范式革命,打破传统农科与二三产业的刚性边界,增强战略人才储备和高质量发展韧性,推动人才培养与战略需求、在地服务深度耦合,实现人才成长—产业迭代—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李凤亮表示,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将以“强农兴农”践行“人民至上”,加强“顶天立地”科研供给,厚植“智力赋能”人才支撑,深化“全链融合”服务效能,以多维发力的创新实践,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华农智慧。
据悉,中国经济论坛是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大型经济类论坛活动,自2001年首办至今,在政商学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本届中国经济论坛将共由一场主论坛和九场平行论坛组成,会前在南沙举办了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文/党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图/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