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华农科技赋能灯塔盆地建设 政校企聚力共建国家级农高区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 汪路勇 编辑:曾子焉审核发布:费思迎发布时间:2025-07-05


会议现场

7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政校企合作交流会在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举行。华农全体科技特派员、河源市科技局负责人、结对乡镇干部、企业及农户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华农与河源战略合作,聚焦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1+N”绿色产业集群培育和“高校+校友+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国家级农高区的路径。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旭东,河源市委常委、秘书长孔德胜,华农副校长陈乐天出席会议。

据华农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华农专家团队通过田间技术指导、优质品种推广、营销渠道拓展等务实举措,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实效。在河源,学校搭建了“科技特派员—永根科技站—新农院分院”三级服务体系,为当地累计派出16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已转化科技成果72项、建成示范基地45个,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其中,“紫金蝉茶”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华航香银针”成为全省唯一超级稻常规丝苗米品种,东源县义合镇帮扶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科技特派员代表分享经验

会上,华农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园艺学院李丹、资源环境学院王瑞龙、动物科学学院柳广斌围绕各自团队在科技助力“百千万工程”中的经验做法作案例分享。作为紫金蝉茶团队负责人,李丹介绍,团队瞄准紫金县特色蝉茶产业,对茶园栽培管理、制茶技艺、茶叶品牌建设、茶园运输轨道搭建等全链条提供技术攻关与指导,一年服务紫金蝉茶的专家学者达1000人次以上。

“我们组建了跨学科专家团队,覆盖茶学、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工程等学科,深入紫金县开展茶产业科技帮扶。”她表示,在华农“双百行动”驻紫金县服务队的推动下,团队还在当地建立了华农紫金蝉茶“永根科技站”、斗记茶叶产业学院等校地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开设华农“百千万工程”茶产业专业硕士班,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校友企业对接会上,20余家华农校友企业代表与农高区管委会深入交流,探讨如何更好将企业在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高区的政策、土地、产业需求对接,实现资源深度融合。校友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打破学科与行业壁垒,在种源攻关、智能装备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低碳农业等领域与华农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闭环发展。?


实地参观

李旭东强调,要以科技赋能为引擎、政企协同为纽带,深化校地资源整合,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基层转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其中的重要抓手。省科技厅将持续支持华农与河源合作,助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级农高区,打造科技兴农标杆样本,为全省 “百千万工程” 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这几年,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来到我们河源一线,包括来自华农的专家人才,他们带着技术、带着情怀扎根田间地头。”孔德胜表示,期待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延伸等领域与华农深化合作,让华农智慧结出更多产业硕果。

陈乐天表示,今年5月华农与河源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加速推进构建“高校+校友+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华农将继续发挥学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联动校友企业,助力将灯塔盆地建设成为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

据了解,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河源市校地合作,华农党委书记李凤亮提出“产业升级、平台赋能、人才强基”三位一体推进策略。接下来,学校将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产业集群,依托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通过“永根科技站”等平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支持灯塔盆地打造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助力广东创建长江以南首个国家农高区。



文/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 南方+

图/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