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至15日,第六届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全国高校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秘书处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近100名科技史研究者参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蒋育燕,全国学科点联席会秘书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张藜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蒋育燕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情况。他指出,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拥有丰富的古农书籍收藏,研究所专家立足华南、深耕农史研究,是国内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平台。他表示,希望科技史学科可以肩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使命,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技术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张藜表示,经过六年的发展,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已然发展成为全国科技史学科的新的交流平台,参会学校机构以及老师数量逐年增加。她呼吁全体科技史同仁共同努力,为学科谋求多元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空间;联合攻破科研难题,充分展示科技史的重要时代价值。
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北京科技大学潜伟、南京农业大学卢勇、华南农业大学王福昌、天津师范大学郭龙健共七位教授分别就“农业文明中的科技创新”“区域史视野中的世界天文学史”“明清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再认识”“构建10bet官网中文_bet十博体育app-【中国科学院】@汉字文化圈数学史体系”“科学技术史学科未来之思考”“百年大变局与农史工作的革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科技史学科建设的天津实践”等内容做专题报告。
分会场围绕中外科技文明互鉴与科学技术史“三大体系”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与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史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圆桌讨论中,各学科点负责人和青年教师以及国家基金等重要项目申报人就联席会的职能定位与革新、重大项目申报和协同攻关展等问题开展讨论。
文图/人文与法学学院 陈志国 拜嘉豪 黄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