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扎根沃土,争做强国建设先锋:薛红卫校长在华南农业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宣传部 钟耿涛 编辑:曾子焉审核发布:费思迎发布时间:2025-09-04


校长薛红卫寄语新生

9月4日上午,华南农业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在综合体育馆举行,校长薛红卫寄语新生:扎根沃土,争做强国建设先锋。以下为讲话全文。

扎根沃土 争做强国建设先锋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线上收看直播的家长们、校友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华南农业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9212名本科生、4966名研究生圆梦华南农业大学、启航新征程。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全体新同学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

选择一所大学,就是选择一条成长的航线,选择一片滋养人生理想的沃土。你们通过努力来到华农,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华农将不辜负你们的选择,助力大家在求学路上拔节生长、成就自我。华农是一座百花园,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这份美好正等待同学们细细品味、深入探究。我先从三个方面,带大家初步领略这所大学的“底色”与“追求”。

华农是一所积淀深厚、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大学。

从点燃岭南近代农业教育星火一路走来,华农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为国担当”的印记和“改革创新”的基因。在这里,涌现出了唐有恒、利寅等中国农科教育的先驱,他们以教育救国的信念播撒知识火种;在这里,诞生过“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我国十大著名林学家之一沈鹏飞、我国昆虫学科奠基人张巨伯、我国果品贮藏保鲜学科奠基人李沛文等一批学术巨匠,他们用毕生心血为解决人民温饱提供科技支撑;在这里,走出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三十余万名优秀人才,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他用行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赤胆忠诚。在这里,率先打破传统农林高校学科局限,走出“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开创了与温氏产学研合作模式,以科技助力企业腾飞的同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如今,这份百年积淀的文脉与精神,已成为我们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

华农是一所实力雄厚、始终为强国建设挺膺担当的大学。

经过历代华农人的努力,学校形成了雄厚的办学实力。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有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实现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和自然科学三大奖全覆盖,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为国家尤其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从无人农机到智慧农业,从基因编辑到种业创新,从生物智造到低空经济,我们每一次科研突破,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华农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广东“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发力,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华农正锚定“三个引领”的目标——引领南方农业教育改革的一流学府、引领南方农业新质发展的创新高地、引领南方农业出海合作的科教头雁,聚力走好内涵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科学治理、文化引领之路,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华农是一所校风淳厚、始终以师生成长为核心的大学。

116年来,华农淬炼出“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凝练出“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这里,有“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紫荆校园、承办国内大型赛事的综合体育馆、校友捐资1亿建造的新校医院、焕新升级的六大食堂;还有配备智慧教室的教学楼、“一站式”服务的学生社区,以及“一园二区”4000多亩的教学科研基地。

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持续推动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2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开设了微专业、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实施“优本直研计划”等,为同学们构建多样化的成长路径。汇聚了包括3名院士、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多位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在内的众多优秀老师,引领你们的求学之路。我们强化与国外和港澳高校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为、温氏等众多合作伙伴携手,助力大家接触前沿、开阔视野。

同学们!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无数先辈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正是为了让后世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求知问学、建设家园。昨天的阅兵盛典恢宏壮阔,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强大与自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你们,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敢于突破常规、挑战权威,这份活力与创造力,正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站在华农这个新起点,如何让大学时光成为人生的“增值期”,如何成长为能担起强国建设重任的先锋?我在这里和李凤亮书记一起和大家分享三点期望。

一是“不问起点”,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大局。

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个性禀赋和知识能力也有差异。无论过往如何,同学们从迈入华农的这一刻起,便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新时代华农人。这个身份里,既有学校116年来扎根大地、服务国家的精神传承,也承载着一份属于你们这代人的责任,那就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大学学习的核心任务是成长成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让你们在专业领域站稳脚跟,掌握服务国家的过硬本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能让你们敏锐把握社会需求、产业痛点和民生关切,找准奋斗方向;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是支撑你们前进的核心力量,将激励你们始终保持向上的劲头,坚定目标,勇毅前行。未来在华农的日子里,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数据攻坚、田间地头的每一回躬身调研、志愿服务中的每一份热忱付出,都将是你们践行这份使命的生动注脚。希望同学们弘扬学校心怀天下的优良传统,明大德、立大志,以青春之力破难题、以奋斗之姿担使命,让个人理想在强国建设中绽放耀眼光芒。

二是“不限赛道”,以博学多通练就过硬本领。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在农业领域,AI能精准预测作物病虫害,区块链能追溯农产品流向,无人机已成为田间“新农具”,现代农业已成为多学科协同发力的“智慧交响曲”。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基础学科深耕理论和应用学科破解难题,需要技术人才攻坚创新和人文人才凝聚精神;农业强国的建设,需要农科人才培育良种、攻克种植难题,需要工科人才研发智能设备、搭建数字体系,需要经管人才规划产业布局、激活乡村经济,需要文科人才完善治理机制、传承农耕文化。只有打破学科边界、拓宽知识视野,才能跟上发展步伐。

学校为大家搭建了跨界学习的平台:节水抗旱稻、南方大豆、生物智造、农业大数据等产业研究院和跨学科创新平台,能让你们接触行业前沿;跨学科微专业、通识选修课程,能让你们超越知识界限;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共建的创新实验室,能让你们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希望大家善用这些资源,广泛汲取知识,让知识储备从“单一链条”升级为“立体生态”;主动参与跨学科实践,服务乡村振兴,让知识应用从“纸上推演”升级为“实地破题”,真正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长为敢闯敢试的创新先锋。

三是“不设终点”,靠笃行精进书写精彩人生。

前不久,学校公众号的一篇题为《中职→华农→北大!》的推文,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家媒体转载。故事的主人公是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资勤同学,她从中职起步,以社会考生身份考入了华农;大四时未获得保研资格,她全力备战考研,成功考取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她用“不放弃”走通了,这份看似“逆袭”的人生,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资勤同学的故事启发我们:人生没有“固定赛道”,更没有“终点线”,只要笃行不怠,每一步奋斗都可能带来“反转”。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做到两点:一是脚踏实地,拒绝“急功近利”。如今AI技术日益发达,能帮我们提高效率,但技术始终是“工具”,其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唯有脚踏实地学习才是接近真理、明辨是非的源泉。二是积极进取,拒绝“躺平懈怠”。大学的自由不是“放松的理由”,而是“探索自我”的机会。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希望大家以“奋发”的姿态深耕专业,以“检束”的自觉守住初心,在自律中成长,在进取中自强。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大学生活的“开篇页”,更是人生奋斗的“新起点”。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大学不会直接决定你的未来,但会为你激活潜能,让优秀的你更加优秀,让有梦想的你实现梦想。期待当你们毕业离开华农时,都能成为“心中有家国,手上有本领,脚下有力量”的追梦人,都无愧于“强国建设先锋”的光荣称号!

再次欢迎大家,衷心祝福每一位新同学在华农学有所成、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